工作动态

贺祖斌:师大故事与大学文化记忆

2018/11/10 1203次浏览 分类:工作动态

  “我理想的大学,应该而且可以是这样的:学生在这里自由成长,收获着知识、自信和理想;教授们学术至上,追逐着科学和教育的梦想;师生的自由讨论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里,有人物,有故事,有书香,有回忆,还有爱。”(贺祖斌.《思考大学》.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5)

  2018年10月11日,在我校86周年校庆前夕,我校校长贺祖斌教授在独秀书房·育才店举行文化沙龙,与师生读者共同回忆我校走过的峥嵘岁月;探讨他关于大学文化的思考与见解。

  今天,官微君摘录贺祖斌校长在文化沙龙上演讲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同分享师大故事与大学文化记忆。



师大故事与大学文化记忆
(演讲节选)
贺祖斌

  在学校86周年校庆之际,共同见证独秀书房·育才店的落成与开放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对校庆的一份特别献礼。广西师大走过了86年的历史,86载峥嵘岁月,春华秋实,留下了许许许多多有趣的历史和故事,广西师大因此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今天,借校庆纪念活动之一的独秀书房开放活动以及独秀书房首场文化沙龙的机会,我和大家就“师大故事与大学文化记忆”为内容做个分享和交流。

  第一个问题:独秀书房和人文实验室

  2016年10月,第一家“独秀书房”落户我当时所在的玉林师范学院。对于创建在大学校园里的“独秀书房”,我曾对它提出了几点期许,同时也是我认为它应该区别于其他校外书店的地方:第一,由于“独秀书房”的读者群体是大学生,书店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学术性、人文性、专业性等特点,提供给读者的书籍也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要特别突出其人文特点。第二,“独秀书房”是出版社走进高校开办实体书店,创新文化服务的尝试,理应成为高校和出版社之间的纽带,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选书、采书的前哨。第三,在书房的功能方面,要具有卖书、买书、读书、藏书、讨论、交流、咖啡、上网等功能,充分体现“人文实验室”的特点。作为“独秀书房”的首倡者和见证者,从2016年至今,我见证了“独秀书房”从零起步,逐渐走进广西的各个大学校园,也欣喜地看到它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卓然独秀的文化品质与学人气质的追求与坚持。此外,依托独秀书房开展的“观文馆”阅读推广活动不仅为校园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也有效激励并发挥高校师生在文化参与、文化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以阅读促进文化传承,在助力书香校园建设之时,为书香社会建设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可以说,一所大学里浓厚的阅读文化氛围的营造,必须有一些高品质的书店,独秀书房就是这样高品位的书店,这也是留给大家校园文化记忆很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大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的限制,大学教育存在人文教育缺失、人文风气的淡薄、功利性教育突出的问题,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实验室”是什么呢?这是我针对高校校园书店首次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我们的大学有许许多多理工科的实验室,却没有“人文实验室”。传统的书店以卖书为主,具有一定的营利性,而作为“人文实验室”的校园书店,它的内涵就更加广了,学生在这里,除了卖书、买书外,还有读书、藏书、讨论、交流、咖啡、上网等功能,它就是一家非营利性的“实验室”,学生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实验室”成长的大学生,自然就具有人文气质、读书品味,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一所大学,除了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学术楼外,应该还有一个品质高雅的书店,它是一所大学品味、文化、历史的象征,同时也是大学这座象牙塔的文化标志,也是学生毕业若干年后寄予母校情怀的留念之地。所以这就是我大力倡导在校园建设独秀书房并举行一系列文化沙龙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校庆的意义和价值

  有学者提出大学校庆“蕴含着学校独有的文化追求,通过梳理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开发大学传统,重塑大学文化”。可以说,大学校庆作为学校成立周年纪念仪式活动,通过举行校庆典礼,编写校史、回忆录,举办校史和办学成果展览、各种学术论坛,发表演说、报告,以及组织各种校庆文体活动等,能够宣传大学辉煌的办学历史和成就,展示大学的形象,描绘更加灿烂的未来,增强在校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进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加公众对学校的认知度,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蓄学校再创辉煌的力量。

  德国学者阿斯曼认为,所谓文化记忆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和“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文化认同性问题。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大学自身的文化传统都是以庆典仪式来表达,通过庆典仪式铭记大学的传统,强化大学的价值观,传承大学的精神文脉。因此,校庆是大学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大学文化通过这种庆典仪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并走向繁荣。因此,离开了对大学办学历程中文化的追寻和总结,校庆是缺少深度的;同样,在总结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借校庆来加以弘扬和培植,也是不足的。

  我在《中国大学十大演变》一文中对中国大学发展分为“两大阶段、六个时期、十大演变”。严格说来,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兴起、形成和发展才100多年历史。我认为,这百年大学发展史中,可分在1949年前和1949年后两大阶段。1949年前大体为三个时期:洋务学堂的兴起、清末初创时期、民国时期;1949年后也大体分三个时期:新中国建设期、改革开放期、大发展时期。每所大学发展历史,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变迁蕴藏着珍贵的办学经验、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是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传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它固化起来。举办校庆庆典仪式,可以传颂大学人追求真理、培育英才的动人佳话,总结办学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教训,展示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与追求,使大学文化代代相承,成为大学的文化记忆,师生和校友一生的瞩望。大学通过这些文化记忆建构起自己的身份,促进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为。因此,大学校庆应该成为大学铭记传统、展望未来的重要载体。

  第三个问题,师大故事与大学文化记忆

  北大学者陈平原曾说“对于大学而言,积累资产,积累大楼,积累图书,同时也积累故事。对于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来说,积累故事其实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代代学生记忆里最难忘怀的。几十年后,诸位重新聚会,记得的,很可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以及校园里有趣的人物,而不是老师们讲授的具体课程。”师大86年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很多故事和人物。今天我和大家主要分享五位人物的故事。


  第一个是首任校长杨东莼先生故事。杨东莼(1900-1979)1932年10月12日,广西师专隆重举行开校暨校长就职典礼,我们的校庆日在每年的10月12日,也是从这里来的。在典礼上,他说:“我们这个学校办在广西,是用广西人民的膏血来办的,将来你们出校是要替广西社会服务的,所以我们这个学校的根据就在广西。”我在2018级新生入学典礼上回忆了这一段历史:在就职典礼上,杨东莼提出了“师专是建设广西之柱石”的口号,并指出,要“改变传统学习方法,改变依赖教科书的习惯”,要“即知即行”、“教学做合一”。杨东莼高度重视团体训练,他指出:“团体训练是师专学校的根本精神,是师专学校一切活动的灵魂。”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实施“自由研究”的办学方针。今年校庆日将在雁山校区图书馆举行杨东莼塑像落成揭幕仪式。


  第二个是文学科主任陈望道的故事。陈望道(1891-1977),1935年9月至1937年7月,陈望道任教于广西师专、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担任文学科主任,主讲修辞学与中国文法。后来做了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在校期间,他组建剧团,支持创办《月牙》刊物,大力推广新文艺活动,传播进步思想。1935年9月初,广西师专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典礼上,新上任的文学科主任陈望道身着酱色长衫,气质温文庄重,上台作了题为《怎样负起文化运动的责任》的演讲,陈望道的演讲言简意深,给师生以反封建的启示和号召。同时,他借《桂林日报》开出每周一期专栏《文艺周刊》,发表了学生的新诗、散文、短篇小说、文艺短评和翻译作品,也为师生们津津乐道。


  第三个是胡适游雁山园的故事。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32年,他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于1935年1月应邀到广西师专讲演,之后由校长罗尓棻等人陪同游览校园。胡适在《南游杂忆》中饶有兴致地记叙了广西师专之游。胡适游岩洞、赏红豆树后给岩洞取名为“相思岩”,并作诗一首,寄题相思岩: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豆;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叫人瘦。胡适先生的到访学校并作诗、取名等轶事,成为一段佳话。


  第四个是教务长林砺儒的故事。林砺儒(1889-1977),教育家,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42年至1947年间,林砺儒被桂林师院院长曾作忠聘为教授兼教务长。他除掌管教务行政工作外,还亲自讲授教育概论、伦理学、教育哲学和西洋教育史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任教育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林砺儒资深卓识,协助曾作忠利用大批进步文化人云集桂林的大好时机,先后聘定教育系主任林仲达、英语系主任陈翰笙、史地系主任陈竺同、理化系主任谢厚藩,还有一大批进步学者和知名人士来校任教。此外,林砺儒还广邀校外的专家学者来作报告,有梁漱溟、白鹏飞、柳亚子、熊佛西、田汉等作有关学术报告,扩大师生的学术视野。为纪念这段历史,我今年初还专门请我校美术学院的数名教授集体创作一幅林砺儒在学校的画像,在访问北京师范大学时赠送给校方,作为两校的历史记忆。


  第五个是艺术教育系主任伍纯道的故事。伍纯道(1932-1993),当代书法家。我校艺术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教授,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伍纯道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历代书法家的笔法、结构法、章法和墨法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功底扎实,凝重浑厚,书路宽广,擅长楷书。现使用的“广西师范大学”校名为伍纯道书写。1985年他负责筹建艺术教育系,他把自己在日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所得的数十万收入购买钢琴和一批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并全部捐献艺术教育系。他对书法艺术精益求精,对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满腔热情,循循善诱;他求才若渴,关心教师的成长。教育厅还专门下文要求对伍纯道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全区教育战线大力开展学习的活动。


  我刚刚讲的五个故事,由于时间关系,只是简单的介绍其历史故事,他们还有很多具有细节和温度的故事,可以说,这些故事串起了学校从师专到师院再到师大时期的历史。为了铭记历史,丰富校园校史文化,学校已经决定在雁山校区为我刚刚讲的杨东莼、林砺儒、陈望道、伍纯道塑像,同时还准备为在不同时期为学校发展做出历史贡献的名校长曾作忠、张云莹和名教授薛暮桥、林焕平、钟文典,谢厚藩、陈伯康、赵佩莹塑像。校园文化的积淀是一个个故事和一个个人物历史积累下来的,这样的大学文化记忆因此有了细节,有了生命,有了感动,有了温度。这也是我们每年校庆时刻,需要不断回望的历史和人物,因为这是我们的过去。知晓来路,方知去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大学校庆也应该回归到大学教育的本质;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根本,内修文化、外塑形象,既展示大学良好的办学形象,也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这才是大学校庆的最高目标。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关链接:
版本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 | 地址: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起文北楼6楼| 邮编:541006 |反馈意见:gxsdfgb@gxnu.edu.cn
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