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权威发布|瞿振元:中国高等教育要坚定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2017/12/28 189次浏览 分类:工作动态

  【要点】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发表了“中国高等教育要坚定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从“教育现代化2030”到“教育现代化2035”,有一系列重要变化,特别是十九大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教育发展主题转化等,使思考教育现代化问题必须更全面、更系统和更深刻。新时代发展高等教育,从外部看,要强调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从内部看,要注重大学精神的引领,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年5月12日,也在这个地方,也是这个讲台,由我们华东师大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峰论坛。那个论坛聚焦2030,今天我们聚焦2035。时隔7个月,聚焦点往后移了5年,这中间究竟有什么变化?7个月前的思想跟今天的思想是否完全一样呢?显然,区别是有的。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我们党召开了十九大,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得我们更加心明眼亮,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谋划更长远更深刻。我觉得今天和7个月前相比较,至少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原来我们提出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经历两个15年的努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以前的2050年的目标提前到了2035年。所以,现在我们讲的2035年就是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对2035年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究竟应该提一个怎样的奋斗目标,要不要提出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就是需要我们因应国家发展目标调整而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变化,认识到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了。7个月前,我们还在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今天我们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的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另外高等教育很多问题本身就是社会主要矛盾。所以我们要再思考一下高等教育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上究竟有哪些问题。当然不平衡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公平的问题,不充分发展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质量的问题。过去我们说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公平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这两个问题依旧存在,不是说要颠覆原来的看法,而是在今天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新的表达以后,我们应该把原来的视野进一步拓展,把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突出出来。

  第三个变化,发展的主题转换了。我们国家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折。强起来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主题。从我们高等教育来说,也要强起来。我们经历了解放后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世纪之交的大改革大发展,规模大起来了。现在我们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要强起来。强起来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

  第四个变化,在上述背景下,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应该是局部的变革,而应该是全面的变革,不应该是对现状的零碎的变革,而应该是系统的变革。要考虑聚焦2035,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机制、教育结构、教育布局、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教育管理制度、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做出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情况下考虑这些问题,跟7个月前相比应该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抓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我认为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从教育跟社会的关系来说,那就应该强调优先发展战略。这句话也许是一句听烂了的话,一点新鲜感都没有,但确实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话。我记得小平同志是第一个提出教育要优先发展的,他还说,宁可别的方面忍耐一点,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但搞了十年,小平同志总结说,我们十年来各方面的工作都很好,最大失误在教育方面,教育发展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这是很值得我们回味的一段历史,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大事情。第二个十年,从1989年算起,在纠正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维护了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这个十年中我们谋划了未来的改革,但是实质性启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在第三个十年,那就是1999年的大扩招。这个扩招,在真正意义上突破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使得教育发展不够的问题在第三个十年里面就有了很好的解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98年的时候只有9.7%,到了2009年的时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3000多万在校的学生,这是在第三个十年中所做到的。所以纠正这个“最大失误”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第四个十年应该说是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最近这五年,也就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现在,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2.7%。应该说,我们这样的国家,人口基数那么大,能够有这样高的速度发展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最近这五年,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了,五年来教育总投入近17万亿元,增长是很快的。2016年教育投入达38866亿元,占GDP的5.2%。其中国家财政性投入占4.2%,应该说成就来之不易。

  但差距还是存在的。从国家教育投入的水平来说,国家财政性投入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在5.4%左右,我们还没够世界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到了6%左右,经济欠发达国家也已经达到了3.1%。我们现在是4.2%,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教育投入还不是很够。刚才徐辉同志说,4%这个目标偏于保守,这是一个很委婉也很智慧的提法。我说得尖锐一点,就说4%是很不够的。现在,媒体比较多地关注财政比较好的少数学校,比如说清华大学年度财政预算220亿元,北京大学200亿元左右,给人的印象是高校的钱多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大多数基层高校运转经费仍然是相当紧张的。我到过一些高校,也有一万多学生,号称万人大学,问他们的运转经费是多少?答案是两亿元左右。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学校,它也没有什么科研,单纯靠教学能弄到两亿左右就不错了。所以,我们很多学校是在很低水平上运转的。我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确实有了很快的增长(42.7%),而且是在人口大国里以大基数、高速度、低成本为特征得以实现的,但是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也还是不够的。在200个国家和地区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已经有70个,15%到50%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是65个,15%以下的国家是60个。我们泱泱大国现在是排在70名以后,也就是处在大众化阶段相对比较最接近于50%这样的位置上。所以,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来说,我们还是发展不够,还是“不充分”!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的提高要通过教育,国家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要通过教育,教育优先发展实在是一个太重要的道理了!持续地优先投入于人的发展,肯定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今天,我们总不至于说,到第五个十年的时候再说我们失误还在教育方面,如果是这样,那就很糟了。但是我想我们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从高等教育的内部来说,我们要注重内涵发展,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我在今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讲过一些观点。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关注一下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短板”。不正视教育自身的短板,就找不到解决的出路。短板之一是虽然我们教育的事业发展快,但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没跟上。我们确实发展很快,2016年有2596所学校,其中1237所普通本科,1359所高职院校。扩招之前的1998年,1022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590所,专科432所。这1022所高校今天在哪里?这590所高校经过合并,也就不到500所了,这些是属于比较老资格的学校。而432所专科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升格为本科学校。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的1237所的本科院校中,也就是1/3的学校具有20年以上举办本科的经验。2/3的学校原来不具有举办本科的经验,他们举办本科教育也就是不到20年的时间。而高职高专院校1359所,基本上都是新世纪以来成立的,他们办学的经验也是不多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十分稚嫩的。这就造成了学校文化积淀浅,尊崇真理、崇尚学术、坚持不懈为了学术的繁荣发展而努力的精神在校园里面是不够的,学术自由、学术规范、学术文化的建立也是不够的。因此我说我们事业发展快,但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没跟上。

  短板之二是教育的数量增长快,教育的质量建设没跟上。我们学生数量增长很快,为了培养学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是忙忙碌碌,但是难免学校里存在风气浮躁、管理粗放,教学的内容方法偏旧,方法偏死,等等问题。教学质量建设没有跟上教育事业发展。

  短板之三是学校发展快,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没跟上。刚才说了那么多新学校的建立,但新学校的建立很多是模仿老学校建立的,具有克隆的性质,学科专业的设置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同质化”倾向严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够。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没跟上,质量建设没跟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没跟上,这就是我们的短板。如果说“漫画”一下、“丑陋”一点,那就是跑得很快,“魂”没跟上;数量有了,质量没跟上,有点“虚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跟不上,那就是“悬在半空中”。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实现内涵式发展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精神文化引领,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走好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真正像十九大报告要求的那样,实现一种质的变化,成为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的状态。

  我今天就说这些,不当之处请批评。谢谢!

(这是作者于2017年12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教育宏观政策研究

分享到:
相关链接:
版本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 | 地址: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起文北楼6楼| 邮编:541006 |反馈意见:gxsdfgb@gxnu.edu.cn
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