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参考

作为“双一流”建设重要指引的ESI,我们真的了解吗?

2017/09/04 715次浏览 分类:发展参考

  ESI是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英文缩写,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Information)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评价工具,是Web of Knowledge旗下众多产品(包括SCI和SSCI)中的一种。2015年底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将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其中包括Web of Knowledge)卖给了加拿大的Onex公司和霸菱亚洲投资基金(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并更名为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因为后者看好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ESI迅速窜升为各高校聚焦的香馍馍指标,并纷纷进行学科立项争取进入ESI前1%或者前1‰,而之前的宠儿SCI和SSCI被无情地抛弃了。早前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中也提出申报的高校要以学科是否进入ESI学科排名的1%为评审标准。一时间,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开始唯ESI论,ESI似乎成了唯一的指挥棒和风向标。难道我们真的了解ESI吗? 
应该承认,从追求SCI/SSCI到追求ESI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进步,但是无论是SCI/SSCI还是ESI都是一款商业性的科学计量产品。在中国科研界被认为是香饽饽、并被神话的SCI/SSCI/ESI,被汤森路透视为鸡肋而出售。本质上,无论是之前的Web of Knowledge还是现在的Clarivate Analytics都是以营利而不是促进学术繁荣为目的。实际上,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谷歌的学术搜索都有类似的学术评价功能,只是SCI/SSCI/ESI的商业推广在中国更成功。 
  ESI的核心是论文引用。ESI是对论文收录数、论文被引次数、篇均论文被引次数进行统计,分别对国家、学科、研究机构、期刊、论文和科学家进行分析排序,为各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动态综合的图景。引用可以作为学术研究影响力的衡量指标,但是并不是唯一指标。学术论文引用除了知识扩散和传承之外,还具有修辞和装饰等功能,或者为了引用而引用。学术论文引用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除创造性、新颖性之外,还与作者的学术网络、学术地位等存在一定的关系。 
  ESI在论文统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由于ESI没有对研究机构和作者姓名进行规范化处理,在统计时很容易出现错误,如:首字母相同的作者因为缩写而被当做同一个人统计;同一个机构因为书写形式问题被当做不同机构统计;同一名称不同机构被当做同一机构统计等。ESI的评价标准受到期刊、研究机构建立时间的影响,早期建立的期刊和研究机构更有优势。 
  ESI建立的基础是SCI和SSCI基础数据库。SCI和SSCI近十年收录了3,736,925篇美国地区的文章,约是收录中国大陆地区文章数的1.93倍,这很大程度与Web of Knowledge收录的大部分都是英文期刊有关。比较而言,Scopus覆盖的语言范围更广,还广泛地收录了重要的中文期刊。2004年SCI收录的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期刊的数量仅有88种,SSCI收录的中国期刊只有4种,截止至2016年,我国SCI收录的核心期刊数达到218种,SSCI收录的中国期刊数达到14种,但是国内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数量远超过SCI和SSCI收录的期刊数。因此,以SCI和SSCI为基础而建立的ESI作为指挥棒,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学者在中文以及英文非SCI期刊上的贡献。 
  的确,ESI具有一定的科研评价功能,但是并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校、一个学科和一个学者。科研评价必须回归到科研评价的本质,同行评议和实践检验,数据只是支持和辅助。哈佛大学创新管理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 Christensen)有一个有关天堂旅游的有趣笑话。“这里怎么没有数据呢?”这位哈佛教授问他的天堂向导。“因为数据撒谎,”对方回答说。克里斯坦森教授接着讲,所以“每当有人说‘把数据拿给我看’时,我就会说‘下地狱去’”。 
2015年屠呦呦先生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的成果并没有以英文发表在国际期刊,她的成果也没有获得动辄千次的引用,但是她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即使她没有获得的诺贝尔奖,她的科学贡献也不应该被埋没。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的双一流建设需要国际化,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但是ESI并不是国际通行的科研评价指标。虽然国内高校的ESI指标与美国和欧洲等世界一流大学存在显著的差距,但是ESI只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结果和表象,而不是原因和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学建设不能用一个量化指标作为指挥棒,也不可能通过ESI指标的追赶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需要为人类贡献知识、也需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为大学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作者:孙玉涛,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科技管理与政策;栾欣茹,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候选人,主要研究创新管理。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文章来源:三思派


分享到:
相关链接:
版本所有 广西师范大学 | 地址: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起文北楼6楼| 邮编:541006 |反馈意见:gxsdfgb@gxnu.edu.cn
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